“天公不作美,咱们得打起十二分精神!”7月20日,中山市三乡镇、神湾镇的街头巷尾还在风雨中摇曳,市委郭文海已经带队冒雨巡查防台工作。有人打趣:“,你这身衣服怕是要湿透了吧?”他回头笑说:“只要大家平安,这点小事算啥!”一句话,把现场气氛拉得既紧张又暖心。这场硬仗,到底怎么打?百姓关心的不只是防御措施,更想知道幕后那些让人安心的小细节。
冲锋在前的不是口号,是责任
说实话,每年台风季一到,南方沿海城市就像进入“考场模式”。但今年不同的是,“韦帕”来势汹汹,还没正式登陆就搅得人心惶惶。郭文海顶着大雨走进乌石蓄洪湖,看水位、问工程进度、听取防内涝汇报——这些流程化动作,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门道。“水涨多高了?排涝设备能不能扛住?”他连珠炮似地追问,一旁工作人员忙不迭地回答。
采访时,一位基层干部悄悄告诉我:“每次领导下沉到我们这里,不光是检查工作,更像是在给大家‘充电’。”这种带头冲锋的劲儿,让原本疲惫的一线人员也跟着铆足干劲。其实,说到底,这种“亲自上阵”的做法,就是最好的动员令。
预案不是纸上谈兵,要落到实处才管用
谁都知道,有应急预案并不稀奇,但能不能真派上用场才是关键。在三乡镇茅湾涌整治现场,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盯着实时监控屏幕,不断调整排水策略。“我们提前模拟过各种极端情况,只要有异常数据马上启动预警。”相关负责人介绍时信心满满,但我忍不住追问一句:如果真遇到突发险情怎么办?
他说:“别看现在科技手段多厉害,人还是最重要的一环。有些地方必须靠人工巡查,比如低洼易积水路段,我们安排专人24小时轮班盯守。”你瞧,这就是把“方案”变成行动力的秘诀——该科技的时候用科技,该拼人的时候绝对不上虚招。
转移避险宁可挨骂,也不能出乱子
讲个身边故事:去年邻村因转移慢了一步,好几户老人差点被困屋里。今年中山直接喊出“不怕挨骂,就怕出事”,全市推行所谓“六个百分百”,意思就是所有涉险区域一个都不能漏,一个都不能迟。采访组碰上一位刚刚被劝离家中的阿姨,她嘴里念叨着自家鸡鸭还没喂完,却还是乖乖跟随志愿者去了安置点。“你们年轻人操这份心,我也理解啦!”她笑呵呵地补上一句,让志愿者松了口气。
这种操作虽然看起来有些“一刀切”,但面对生命安全问题,多一点严谨总比少一点负责强太多。一名社区网格员说得好:“宁可晚上听见埋怨声,也不要白天听见哭泣声。”
隐患再排查,再小的问题也别放过
暴雨过后,大伙儿最担心什么?当然是次生灾害!无论山塘、水库还是城区老旧小区,都可能因为疏忽酿成大祸。这回,中山各级部门直接开启“大扫除”模式,对所有风险点再筛一遍。有居民调侃,“感觉比春运安检还仔细”。实际上,每一次加码式排查,都意味着更稳妥的保障。一名值班队长坦言,“以前觉得这些流程繁琐,现在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睡踏实觉。”
宣传提醒做到家,让群众主动参与避险
信息时代,没有哪个角落能躲开手机消息轰炸。但光靠官方通知还远远不够,要让老百姓自己绷紧弦才行。本地微信群里,各种安全提醒、防御指引刷屏不断,还有志愿者骑电动车穿街走巷发传单。一位村民幽默表示,“这两天连梦里都是‘非必要不外出’八个字。”玩笑归玩笑,可效果确实立竿见影,大部分居民选择宅家等候通知,把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。
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,一个都不少
强降雨往往伴随着停电断路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资储备其实至关重要。从方便面、矿泉水,到临时床铺和药品,应急仓库早已准备妥当。不仅如此,本地蓝天救援队、小区物业联动机制全部上线,有网友感慨道,“关键时候发现咱们城市真的靠谱!”
结束语反思与期待交织:那么最后小编想问,如果没有这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小举措,仅凭喊口号能挡住狂风暴雨吗?您觉得,在自然灾害面前,我们还能做哪些未雨绸缪?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故事!
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,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#热点观察家#
厦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