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82年的那个冬日,一封劝降的信函静静躺在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的案头。当他缓缓展开信纸,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少年时代便与他一同嬉戏的旧友——冯洪志的笔迹。
此时,蒋经国对于这位昔日的童年玩伴究竟已变成何种容颜,实已无从得知。自离别已逾四十载,恐怕重逢之际,彼此间早已难以辨认。
蒋经国
身为冯玉祥之子,冯洪志在海外旅居四十年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不久前才重返中国大陆。
彼时,邓小平亲切地接待了他,两人畅谈甚欢。然而,当他向邓小平表达了自己渴望叶落归根的愿望时,邓小平微微摇头,却同时也赋予了他两项使命。
冯洪志欣然接受,从而催生了那封致蒋经国的劝降之信。
冯洪志究竟有何卓越之处,竟使得邓小平回国后便迫不及待地予以亲自接见?
邓小平乐于亲自接待冯洪志,却似乎并不期待他归国落叶,这是为何?
邓小平曾向冯洪志下达了哪两项具体任务?冯洪志是否成功完成了这些任务?
久未使用的金钥匙
冯洪志自幼便出身于显赫之家,然而,他的父亲冯玉祥却从未允许孩子们挥霍家财,这把金钥匙,对他们而言,始终束之高阁。
自幼至今,尽管冯家具备每日享肉的条件,但饭桌上却鲜见荤腥。每逢佳节,桌上或许会出现一两道荤菜,而平日里,窝窝头和苞谷面成为餐桌上的主角。窝窝头常常在晨昏时分登台,而苞谷面则稳固地占据午餐的中央位置。
自幼,冯玉祥便教导子女勤俭持家。坐在餐桌前,他目睹着小洪志平静而略显艰难地吃着玉米面,心中希望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一丝对简朴生活的满足。于是,他随口问了一句:“这玉米面,滋味如何?”
小洪志聪慧过人,好奇心亦旺盛,却未能领会父亲提问的深意。他自作聪明地答道:“当父亲与我们一起共进晚餐时,苞谷面尤为美味;而父亲若不在席,那苞谷面便显得不那么可口了。”
常言道,餐桌亦是培育孩童的重要场所,冯家亦然。冯玉祥虽对儿子自作主张的挑剔感到好笑,却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导:“你嫌苞谷面不好吃,可全国众多同胞连苞谷面都难以得尝。唯有你们如今锻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,方能成就一番事业。”
冯洪志偏着头,聆听着父亲的教诲,虽若有所悟,却也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,将那些话语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。
冯玉祥身为高阶官员,对子女挫折教育之重视尤为突出,在贪污腐败盛行的国民政府时期,其做法堪称独步一时。
冯玉祥
在冯玉祥执掌南京要职,与蒋介石并肩处理国家政务之际,谁能料想,年幼的冯洪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竟被其显赫的父亲“流放”至南京郊外的乡村,以放羊为生,日复一日地与羊群为伴,挥洒着放牧的鞭子。
然而,这些出身于深宅大院中的官家子弟,与那群混乱无序的羊群又有多少真正交集?他们不过是效仿着周围的农家少年,同时在努力展现出父亲统领士兵时那份威严的神态,勉力驱使着一群山羊在这片山野间来回奔跑,又从这一处慌乱地游移至另一处。
究竟羊群是引领着洪志漫步于草原,还是洪志驱策着羊群前行,连年幼的洪志自己都难以辨明。
终于,在某个时刻,几只羊或许是厌倦了身边这个小尾巴般的孩童,沿着山坡疾驰而下。小洪志慌忙地追赶,却不慎脚下一滑,滚落山坡,失去了知觉。当他再次睁开眼时,映入眼帘的是母亲那含着泪水的目光。
纵然小洪志未能完全掌握农家子弟放牧割草的技艺,他却锤炼出了一份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和顽强的意志。面对受伤的小腿,他挺直腰杆,以男子汉的气概安慰母亲道:“娘,别再哭了,我这不是还好好的吗?只需静养几日,便能康复如初。”
尽管小洪志的思想尚显单纯,对于父亲所传授的勤俭持家的教诲未曾深思,然而,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,这些话语早已内化为他在成长道路上不可动摇的信念。以至于在他12岁那年,父母将他送往国外时,他竟未流下一滴泪水。
1929年,我国正面临着战火纷飞的动荡时期,冯玉祥身负南征北战的使命,无暇顾及子女们的成长环境。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着想,他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,将他们送往国外深造。
冯玉祥
彼时,年仅十二岁的冯洪志,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,与姐姐冯弗伐携手踏上了赴苏联深造的征程。
苏联中学毕业后,家人力劝冯洪志留在苏联深造,以期学成归来,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。然而,冯洪志心仪的机械专业在苏联的发展并不兴盛。当时,德国机械工业位居世界前列,经过深思熟虑,冯洪志最终决定赴德国深造。
柏林工大
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,冯洪志身为该校罕见之黄种学子,其学业与实作成绩始终位居翘楚。德国各界人士纷纷期望他能留任于本土企业,甚至以优厚薪酬为饵,然而冯洪志却始终不为所动。他心中牵挂的,唯有那尚在困境中的祖国。
1941年,德国全面迈入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深渊,公然以武力手段挑战国际秩序。众多国家纷纷与之断绝外交关系,我国亦不例外。
在两国关系正式中断之际,冯洪志毅然决然地终止了他在德国的学业旅程,选择回归祖国,投身于兴业公司,担任了工程师的职务。
信念成就显。
1945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。怀抱科研梦想的冯洪志,在胜利的曙光中,毅然决定再次踏上出国求学的征途。时年28岁的他,不仅拥有扎实的机械专业功底,更累积了数年的宝贵工作经验,带着满满的信心,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远洋轮船。
在地球的另一端,美国,冯洪志依托这片丰饶的科研沃土,开启了非凡的人生旅程。他先是获得了纽约物理工程学院的硕士学位,继而又在加州大学研究院取得了博士学位。
离校之际,冯洪志便迅速受到美国科研机构的青睐,随之踏入多座核电站及各类核潜艇设计团队的行列。同时,他的研究成果也频繁亮相于美国的科学期刊之上。
数年后的冯洪志远渡重洋,身居美国,于大企业中执掌要职,事业有成,颇显成就。然而,每当夜深人静之时,他便会回想起父亲昔日常提及的朴素与艰辛,方才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真理,既简单又深刻。
他亦庆幸,尽管出身豪门,年幼无知,本有诸多放纵的机会,却终究鲜与父亲反目。他将父亲那简单却深刻的教诲,一点一滴地融入心田,渗透血脉,进而转化为自己多年来不懈奋斗的动力。
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,冯洪志毅然决然地从科研机构踏入企业界,迅速晋升为沃尔辛顿泵业公司的副总裁。然而,这毕竟只是为董事会效力,诸多事务受到限制,因此,创立自己的企业成为了他接下来的战略目标。
冯洪志,这位大器晚成的实业家,凭借实力上的厚积薄发,终于成就了心中的抱负。数年后,他亲手创立的美国泰山工业公司已在业界崭露头角。昔日冯家之子,今日已成为一位事业有成的旅美华侨。
此刻,岁月流转至20世纪70年代,中国大陆早已挣脱束缚,迎来解放;而蒋氏家族在台湾孤岛自守,冯洪志亦已步入知命之年。
那片熟悉的中华大地,频繁地闯入他的梦境。他心系那片土地,怀念那位在1948年离世、未能最后一面相见的父亲。纵然他的身体依旧滞留于美国,但心灵早已随风飘回那片华夏大地。
近四十年在美国度的生活,让他的乡愁愈发浓烈,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心头,他渴望返回故土一观。
“缓回国定居”
数年后,他终于迎来了那久违的良机。1982年,正值父亲冯玉祥诞辰一百周年,泰山脚下,冯玉祥墓前,一场盛大的纪念仪式盛大举行。远在美国的冯洪志亦借此良机,踏上归途,亲自前往泰山,向父亲致敬,祭扫其墓。
归国的冯洪志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热烈接待,邓小平同志特地在北京亲自接见了她。
尽管冯洪志是首次与邓小平会面,然而在美国期间,他对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的远见卓识和非凡勇气早已心生敬佩。在此次宴会上,他表达了自己愿意竭尽全力,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。
邓小平
邓小平对这位旅居美国长达40载却始终坚守中国国籍的爱国侨胞深表钦佩,便向他探询,在大陆他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或需求。
冯洪志毅然决然地倾诉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愿望:随着年岁渐长,他渴望叶落归根,重返故土,定居祖国。
邓小平沉思片刻,继而缓缓开口:“我看你暂且不宜归国。凭借你在海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广泛结识的朋友,你若留在国外,对国家的贡献将更为显著。即便你不选择回国,亦能对国家的统一大业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一份力量。若你时常思念家乡,随时都可以回来探望。”
邓小平
尽管冯洪志心中略有遗憾,但他深知邓小平的良苦用心,并愿意对此安排表示接受。
自此,他将这两项事务确立为自己的核心使命,为之竭尽全力,毫无保留。
冯洪志对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业感到陌生,这并非他涉足的政治领域。纵然出身于军门世家,父亲冯玉祥曾执掌重兵,家中常谈政治,但冯洪志始终专注于科研事业。于他而言,政治不过是父亲言谈中偶尔提及的、早已模糊不清的往事。
冯玉祥
然而,鉴于对两岸迟迟未能实现统一的现状深感忧虑,他此刻亦迫切地想要倾尽所能,为祖国两岸的统一伟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他之所以毅然投身于这一两岸统一的大事,不仅源于对台湾未能回归的深切忧虑,还因冯家与台湾的蒋氏家族有着一段渊源,这使得他能够与海峡彼岸的蒋经国先生有所沟通。
那乃往昔岁月,岁月悠长,仿佛对冯洪志而言,已是隔世之忆。彼时,其父冯玉祥统率重兵,而蒋介石为达成名义上的中国统一,对冯玉祥极尽拉拢之能事。
在后来的中原大战中,蒋介石战胜冯玉祥之后,为了稳固其心,遂与其结为金兰兄弟,鉴于冯玉祥年纪较长,便尊冯为兄长,蒋介石则谦称为弟。
蒋介石
自此,冯玉祥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日益显赫,与蒋介石的交情亦日益深厚。两家的联系日渐频繁,冯洪志因而得以多次觐见这位“世叔”,这是父亲教导他对蒋介石的尊称。
为了彰显彼此的亲近,蒋介石曾亲自提笔于纸上,挥洒出“有志竟成”四个遒劲大字,赠与冯洪志,以此作为与其名字相得益彰的激励之词。
冯洪志方才从德国归来未久,蒋介石便有意请这位学识渊博的才子前往南京政府担任要职。然而,冯洪志对国民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深感不喜,因此他婉言拒绝了这一提议。
蒋介石
在与邓小平的交谈之后,冯洪志迅速提笔,给台湾的蒋经国写去了一封信。尽管时光荏苒,不知这位世兄是否仍对他怀有旧情,然而,为了祖国的统一伟业,冯洪志毅然决然,毫无犹豫。
在信中他说道:
“吾兄当顺应时代之潮流,引领军民同归,以成国家之统一……功过是非,尽系于一念之间。”信中字里行间,无不流露出诚挚之情。
嗣后,冯洪志于1985年重返祖国,专程拜访了位于浙江奉化溪口的那座蒋介石的故里,并在蒋经国生母的墓前虔诚鞠躬,捧取了三捧泥土,小心翼翼地放入盒中,意欲将其寄送至远在台湾的蒋经国手中。
蒋经国
在1987年,冯洪志踏足南京,怀着崇敬之心拜谒了中山陵,紧接着游览了紫金山上的紫霞湖。在败退台湾之前,蒋介石曾有过将自己的遗体安葬于此地的愿望,然而,由于海峡的阻隔,这一愿望终究成了泡影。
同年,冯洪志再次致信蒋经国,并将从蒋母墓前采集的黄土与信件一同寄送。在信中,他言辞诚挚,力陈利弊,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真挚动人,令人深受感动。
信中道:
“海峡之隔,令华夏子孙分处两岸,虽同根同源却似陌路仇敌。若吾兄能顺应民意,促成台岛回归,届时同胞欢欣鼓舞,共庆团圆,岂不乐哉?”
蒋经国
致信蒋经国,成为了冯洪志对祖国统一伟业的首个重要贡献。在此之外,冯洪志还积极联络了那些昔日随蒋先生赴台的故人。这些人怀揣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,在冯洪志的感召下,时有重返大陆之举。
冯洪志在为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努力之际,亦将自己在美创业积累的财富,慷慨捐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。他不仅将先进的工业技术引入国内,更对国内各领域慷慨解囊,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冯洪志自幼深受父亲冯玉祥勤俭持家的教诲,即便步入晚年,仍旧保持着克己节俭的生活态度。在国内考察项目期间,他时常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陪同,然而,他却鲜少身边有随行秘书相伴,总是独自一人,行事低调。
冯洪志
冯洪志老人虽在美国坐拥千万美元的资产,却始终居住在一套简朴的小公寓之中。尽管豪华别墅与豪宅近在咫尺,他亦从未对此心生贪念。
如今,这位老人已迈入百岁之龄,却依然心系祖国的社会进步与两岸的统一大业。他时常对晚辈们叮咛道:待到台湾重返祖国怀抱,举行家祭之时,切莫忘记在灵位前告知于我。
厦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