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述方剂,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中医方剂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今天这篇文字,我想和你说一个,有意思的医案故事。
它告诉我们,中医临证,既要根于书本,也不能局限于书本。脑子灵活,是非常重要的。
话说有一个男子,当时52岁。初诊时间,是1984年的5月份。
他什么毛病呢?就是大概从半年前开始,他不知道怎么回事,吃饭的时候总是觉得淡。但是爱人做饭,明明是放了咸盐的,而且家中其他人都觉得正常,只有他吃起来淡,一点咸味都没有。
图片
再后来,他就开始尝试吃外面的东西。比如说到饭店,点几个菜尝尝。这一尝不要紧,他发现,他是吃什么都没咸味,饭店里的菜,在他口中也是淡的。
到这个时候,他才肯定,吃东西没咸味是他自己的原因,肯定是身体出毛病了。
但奇怪的是,除了吃不出咸味以外,患者对其他味道都可以正常品出,一点都不耽误。
这到底是什么病呢?患者几经辗转,最后决定投中医治疗试试。
刻诊,患者舌尖略红,舌少苔。脉象寸部大,尺部弱。除了不知咸味以外,患者晚上睡觉质量不好,失眠多梦。
了解到这些以后,医家提笔书方一首:
生地12克,茯苓12克,丹皮12克,泽泻15克,山药18克,枸杞子12克,肉桂4克,川连6克,黄柏6克,砂仁3克,甘草9克。
结果如何?患者服用2剂以后,舌根部位已经能品出咸味了。接着再投2剂,患者完全可以吃出咸味来了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它最初刊载于1985年的《四川中医》上。
好了,现在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。
这个患者的问题,其实从脉象上就可见一斑。
他的脉什么特点啊?寸部有力,但是尺部比较弱。寸候什么呢?是心肺。尺候什么呢?是我们的肾。寸强尺弱说明什么?说明心气亢盛,而肾气虚弱。
再具体一点,我们就得结合舌象分析了,这就是舌尖略红而少苔。
舌尖略红,说明心火偏亢。舌头少苔,说明阴不足。由此可见,患者属于肾阴不足,心火偏亢,也就是所谓心肾不交。这就是从舌脉特点中,总结出的答案。
但是,这样的一种认识,似乎又和患者症状有所矛盾。
矛盾在哪里?患者口中不知咸味。从中医藏象学角度来说,咸味,确实入肾,肾五味在于咸。但是,在一些经典理论中,肾阴不足者,肾之五味浮于上,人们应该感到口咸才对。也就是说,当肾气不足时,人的嘴巴里应该时时感觉到咸味才对,不应该感觉不到咸。比如《医学正传》就说:“肾热则口咸”。《张氏医通》则说:“口咸,肾液上乘也,六味地黄丸加五味……”。
那现在患者是不知咸味,也却有肾阴不足的面貌,那么者两者,到底能不能有直接关系呢?到底该不该,以补肾阴的方法,来解决患者口不知咸的问题呢?
其实,这个时候,我们就得对中医经典论述,做到灵活掌握和应用了。既然肾五味在咸,那么和咸有关的口味异常,都应该和肾有关系,不管你患者口中有咸味,还是没咸味。而肾阴不足导致口中不知咸,又似乎完全说得通。这就是,肾阴不足,肾气不能上通于口,于是患者失去了品味咸味的能力。我们能正常品尝五味,都是以五脏功能正常作为支撑。肾不能支撑,我们就尝不出咸味。
图片
所以说,医家最后还是用到了补肾阴的办法,来解决问题。再看一下——
生地12克,茯苓12克,丹皮12克,泽泻15克,山药18克,枸杞子12克,肉桂4克,川连6克,黄柏6克,砂仁3克,甘草9克。
这里,显然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减运用。生地、山药、枸杞子,这是三补,补肾阴,只不过山萸肉换成了枸杞子。泽泻、茯苓、丹皮,这些三泄,用于泄浊,清阴虚所带来的虚热。
患者心火偏亢,所以用黄连6克清心热,黄柏6克清相火。肉桂4克,温补肾阳,使得肾水可以有力量上行于心,滋补心阴。
你看,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。它是以六味地黄丸加减为主,来解决肾阴不足,心肾不交的问题。
读者朋友,从这个小医案,我们能感受到,中医治病必须得灵活,不能拘泥于成规。比如说口中不知咸,就得大胆地想到以滋补肾阴的做法来应对。不能因为,从前有太多肾不足当口中多咸的认识,就不敢用滋肾之法来治疗口中不咸。尊重经典的同时,对中医理论灵活运用,是咱们中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啊。
好了。这个事儿,我们就聊这么多。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厦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