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岁,一个人活到这个年纪,已经足够让人瞪大眼睛了。如果这百年人生还串起了中国革命、抗战和新中国法学教育的风风雨雨,是不是就有点不像真的?可是,谢飞这位经历过战争、也当过法学教授的传奇女性,真就把这些事都干成了。有人会问,是什么样的人能在时代巨变中活得这么有层次?谢飞给了我们一个细思极恐的答案。她的故事,到底只是岁月传奇,还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百年巨变?带着这些疑问,咱们一起往下看吧。
谢飞是谁?在历史的长河里,她既是刘少奇的老婆、红军的女战士,又是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先驱。她的出现,就是个大反差——既不是万人敬仰的大人物,也不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。她身上那种“说走就走,能抗能扛”的气质,有人赞,有人酸。许多人说她是靠刘少奇才出头的“官太太”,也有人说她自己就是一座大山,谁都不用靠。可到底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成就了她,还是有贵人相助才让她混到历史的C位?这个料后面慢慢剖。
故事回到1934年的冬天。那年,21岁的谢飞卷起铺盖卷,跟着红军一起踏上长征路。别看她是个姑娘,但干起活来,能顶好几个男同志。喊口号、抬担架、熬夜写材料,样样不落,有点像现在拼多多上的三头六臂打工人。真正让命运转弯的,是她第一次鼓起勇气跟刘少奇要人手,帮红军养伤的队伍补充兵力。有人说,这是她走进革命高层视野的起点;也有基层老百姓悄悄嘀咕:“看见没,这样的人才能混得开。”但更多人看到的,是一个小女子在枪林弹雨里,硬是拼出自己的存在感。
战争总是冷酷的。别看谢飞在战场上风生水起,生活的考验却远比子弹还狠。她跟刘少奇结婚后,表面上似乎风风光光,进了“中央家属”的圈子,还被同事们当成红人来打招呼。但谁又能知道,这一切的繁忙和光环背后,其实是聚少离多和无尽牵挂的日子。两人工作忙得连见面都费劲,家里的事、单位的事、革命的事,一块儿堆在谢飞身上。有人说谢飞能熬,是因为背后有个大佬作靠山;可也有人不服气:有几个人能熬过这样的冷清和辛苦?偏偏就在外人都以为她熬过最难的时候,刘少奇和谢飞的感情却逐渐变淡。也有人质疑,这段婚姻,除了革命还有什么?是不是女性在大时代面前,总得先把个人感情让一让?
当所有人以为谢飞会就这样在别人影子下活一辈子时,她选了一条让无数人傻眼的路。离婚、不依靠任何男性,扛起笔杆子和枪杆子,直接杀进抗战最前线。她成了新四军的新闻战士,每天穿梭火线,发文件、写新闻,连炸弹都不带怕的。不少当年和她一起打过仗的男人感叹:要论拼劲儿,这女人一点儿不输我们。过去说“女人撑起半边天”,谢飞就是那道天边最亮的霞。大家这才明白,原来谢飞的强,不靠谁的光环——她是那种,就算什么都没有,也能血战到底的人。那些认为她“人生赢家靠关系”的论调,在一次次生死线上的坚守前,就像纸片一样脆弱。她的独立和骨气,倒像给全国的姑娘们扬了一巴掌旗:“路是自己走的,别把成败全归到别人身上。”
风头过后,冷静下来。新中国成立了,国家百废待兴。但是社会焕新了,人的观念却不是说变就变。谢飞放下枪,捧起书,成了法学教授。走进大学讲台的新谢飞,遇上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新挑战:当初当红军靠胆量,现在搞法制建设,得靠脑子和政策平衡。那会儿,法学刚起步,讲法律远没有讲革命热闹。有人觉得“不打仗了,法制有什么用?”也有人担心,“以前靠关系、靠命令,现在要靠制度,会不会不适应?”而作为女性教授,她又要面对同行的质疑:你一个打过仗、离了婚的女同志,能搞得定学术圈的复杂人情吗?
谢飞硬是咬着牙拿下了“活到老学到老”这项大奖,白天教书,晚上上夜校。她拼的不只是知识,还包括各种明里暗里的较量。这种“表面风平浪静,实则暗流涌动”的劲儿,背地里可没少让她费脑子。更难的是,她的学生和身边的干部,有的半路出家,有的文化基础差,还讲不惯新制度,这让推行法治变成了一场比长征还难的“新长征”。
照大家眼光,谢飞这辈子,毫无疑问是新时代的“励志标兵”。有人说,看看人家,离了婚还不是混到教授,做人就该这么强硬;还有人捧她,说法治先驱、一代女杰,全靠个人努力。可换个角度她一路走来那么辛苦,是不是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进步里始终要多吃好多苦?难不成中国式成功,永远都是个人忍、天时地利人和之外,还要靠一点点机会?再说了,传奇归传奇,大部分普通人的奋斗,是不是也多了些并不传奇的平凡和无奈?如果连谢飞这样的人都要咬牙硬撑,我们这些“小螺丝钉”是不是还得更拼命?别的不说,夸一个五分,背后也要留点眼泪,这才是现实。
讲了这么多谢飞的传奇故事,是不是又把“个人奋斗就是一切”的鸡汤灌得满屋子飘香?可她的成功,有多少是靠自己挤出来的,有多少其实跟整个时代的风口和人脉有关?难道我们每个人只要热血沸腾、熬得住苦就能成为“法学名师”?还是说,这种传奇只属于那个疯狂、动荡但又充满机会的年代?现在年轻人再努力,是不是比她那时候还难,或者说机会反而变多了?你怎么一个人的成功,拼的是能力、机遇,还是得天独厚的时代背景?欢迎大家各抒己见,到评论区留言聊聊,到底“谢飞式传奇”还能不能复制。
厦门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